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Yates Matthew Tyson

1819 — 1888

晏馬太

美國南浸信會著名宣教士,華東地區浸信會奠基人;曾在上海和江蘇宣教長達41年之久。

  美南浸信會

  江蘇 , 上海

晏馬太(Matthew T. Yates)於1819年1月8日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威克鎮(Wake Forest, North Carolina)。父親是一個農場主,一共養育了10個子女,晏馬太排行老二。父親亦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當地南浸會教會擔任執事。在信仰方面,父親對晏馬太的影響很大。晏馬太年幼時,常和小夥伴們在學校操場邊上的樹蔭下玩耍。有一天,他們正在賽跑時,遭遇雷雨。當一道雷電閃過,只聽霹靂一聲,一個大樹瞬間即被殛毀。晏馬太走避不及,被雷電擊中,隨同大樹倒在地上。所幸有驚無險,雖然受了點傷,但生命無虞。驚恐中他覺得是上帝保護了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此後,晏馬太每天清晨即跑到密林深處一棵老樹下禱告、靈修,懇切向神祈求:“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他把這一經歷告訴教會的牧師,牧師確信他已經重生得救,並鼓勵他說:“好孩子,願神祝福你,使你將來成為一個著名的牧師。”

讀完鄉村小學後,晏馬太升入湯普森中學。1836年,17歲的晏馬太受浸歸信耶穌基督,經常參加教會各種聚會,並立志長大當牧師。1840年,晏馬太考取福雷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他一面作工,一面唸書,十分刻苦用功,深得老師和校長的賞識。除一般功課外,他尤為擅長音樂。

1846年大學畢業前夕,有一天晏馬太讀經讀到羅馬書第10章14節:“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聖靈藉著這節經文感動他,使他深切感到自己有責任把福音傳給那些未聞福音之人。於是他寫信給美國浸信會海外差傳部,希望派遣他往中國去宣道,說:“我經過祈禱和默想,放眼全球,除了中國,再沒有別的地方更吸引我了。” 在校長的推薦下,他如願成為美南浸信會的宣教士候選人。1846年8月,美南浸信會差傳部正式批准晏馬太的申請,差派他到中國去宣道。同年9月27日,他同愛麗薩·慕靈(Eliza Mooring)結婚;10月18日,被當地教會按立為牧師。1847年4月26日,晏馬太攜新婚夫人來華,於同年9月12日抵達上海,當時年方28歲。

美國浸信會來華宣道第一人是叔未士牧師(Rev. John Lewis Shuck),他為浸信會在兩廣地區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根基。而晏馬太則是浸信會前往華東宣道第一人。當他攜妻子到上海時,一切要從零開始,浸信會在上海的宣道事業正等待著他們來拓荒。他們在上海登岸時,沒有人來迎接他們,他們所處的完全是一個陌生的環境,人地生疏,舉目無親,而且語言不通,無法與人交流,其窘境可想而知。然而,晏馬太夫婦卻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堅持了下來。

他們抵達上海後首日,歷盡辛苦找到一個聖公會宣教士的住所,並受到接待,雖然只能睡在地板上,但總算不至於流浪街頭。次日,那位宣教士為他們借來一張牀,才稍微安舒些。幾個星期後,他們才租到一所房子。在這座房子裡曾經死過人,聽說經常鬧鬼,故無人敢住,房子早已積滿灰塵,到處老鼠亂竄。晏馬太夫婦以很便宜的租金租下這所房子,女房東聽他們說不怕鬼,很是驚訝。他們把房子簡單收拾好,稍事安頓後,就開始學習上海方言。晏馬太日後回憶說:“我學的第一句上海話說‘迭個叫啥?’,就這樣有了一座房屋,一個廚子,買了一條火腿和一些蔬菜,學了一句上海話,開始了我們在上海的生活。” 就憑這句“迭個叫啥”,一支鉛筆,一個筆記本,晏馬太學到不少上海話。不久,他因患嚴重眼病,以致曾有一度不能讀書,於是他就到市井茶肆,和平民百姓聊天,既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社會,也很快學會一口地道、流利的上海話。僅一年之後,他就開始用上海話講道了。他在其住所開設一個小教堂,夫婦倆站在門口邀請路人進堂聽道。但進堂的人不多,與其說前來聽道,還不如說是來看西洋景;有的人還罵他們“洋鬼子”。由於他們到中國時,鴉片戰爭才結束5年,人們仇洋情緒強烈,要想叫人接受福音,談何容易?晏馬太有時也去周圍鄉間傳道,所到之處,經常被圍觀,小孩子甚至拉起他的褲管,看他的腿毛。經過艱苦的努力,晏馬太於1848年才得到第一個慕道者。同年11月6日,他和來自廣州的叔未士牧師夫婦,和紀好弼牧師(Rev. Rosewell H. Graves)夫婦等人一起,在上海老北門建立了華東第一所浸信會教會。1849年,晏馬太在其教會舉行了首次浸禮,受浸加入教會的是三個窮人,其中一位還是個無家可歸者。經過七年之久的慘淡經營,他教會中才有了第一位女信徒葉師母。即便如此,晏馬太仍然非常高興,在寫給友人信中論到這位葉師母說:“你若聽她述說主為她的靈魂作了何等大的事,一定會興趣盎然!”

13年後,華東浸信會會友增至24名,而且在信仰上都是有根有基的。正當教會逐漸發展之時,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革命(1850-1864),許多地方慘遭戰亂蹂躪,並且蔓延到上海。1853年9月,上海小刀會與太平天國相呼應,舉行起義,直到1855年2月失敗。戰爭期間,晏馬太曾和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協助清政府參與營救被小刀會俘虜的上海道台吳建彰。他把吴接應到自己家中脫險,並用自己的轎子送吴安抵租界。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亂,使基督教宣教事業大受挫折,晏馬太的教堂嚴重損毀。戰後,他重新修葺了教堂和住宅,而且前來聚會聽道的人較前增多。他寫道:“我一星期開堂七天,前來聽講的人數平均有2500人次。” 日後他所編撰的《太平軍紀事》,對太平天國革命及小刀會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1857年,晏馬太攜全家返美休假;1860年12月再次來到上海。未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晏馬太重整旗鼓,力謀復興宣道工作之時,其母國又爆發了南北戰爭。1861年下半年,美南浸信會差傳會與其在中國的宣教士關係全然斷絕。為應付經濟上的困境,晏馬太不得不設法謀生,暫到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或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當翻譯,同時兼顧浸信會的宣教工作。

1870年,晏馬太突然喉管患病,以致不能發聲,不再能上台講道。這對於熱衷於宣講福音的晏馬太來說,不啻為一大打擊。同年5月,他不得不放下工作,赴英國、回美國治療喉疾。離開前,他按立黃品三為牧師,擔負起牧養教會的職責。黃品三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因受邀在宣教士所辦的教會學校裡教中文,而聽信基督福音。1855年,晏馬太為他施洗而成為基督徒;1857年出任教會執事;1870年成為上海老北門第一浸信會首位中國籍牧師。黃品三在該教會服務長達23年之久。

經過治療,更藉看禱告的大能,晏馬太喉疾終得痊癒,聲帶完全復元。他隨即重返上海,繼續佈道以及建立教會的工作。此後,應晏馬太牧師的邀請,美南浸會海外差傳部先後差派萬應遠牧師(Rev. R. T. Bryan)夫婦和海林牧師(Rev. D. W. Herring)夫婦等人,前來上海宣道。那時,晏馬太牧師已在上海、崑山、鎮江、蘇州四個城市裡,建立起浸信會教會,並且為各地教會培養出不少中國籍傳道人材。

1888年3月,晏馬太牧師到鎮江籌劃建造禮拜堂之事,不幸病倒。3月17日,在上海辭世。彌留之際,他眷戀地說:“這裡有這麼多的工作,可惜我不能幫助了。我雖然願意多做幾年,但倘若神必要我去,我也甘心而去。” 當他的遺骸從寓所移往墳場的時候,他身後的華東浸信教會此時已經立好了根基,有四十位美國宣教士步其後塵在這一區域工作;他所翻譯的滬語新約聖經業已發行。日後,華東浸信會事工日益發展,滬江大學、中華浸會書局在上海相繼建立。後人沒有忘記這位華東浸信會的奠基人,上海的同孚路(今石門一路),其英文名字為Yates Road(即晏氏路),以及滬江大學的思晏堂等,都是為紀念晏馬太而命名的。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歐陽佐翔著,《前賢景行錄》。香港:浸信會出版社,1984年5月。
  • 吳立樂編,《浸會在華佈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70年再版。
  • Charles E. Taylor: The Story of Yates the Missionary, as told in His Letters and Reminiscences.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