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亞,獨龍族人,生年不詳。自幼隨父母僑居緬甸,1943年從西方宣教士接受基督教信仰。1951年,美國內地會傳教士在緬北浦萄舉辦了一期傳道人培訓班,伊里亞特地前往浦萄參加培訓,結業後就回獨龍江傳道。
1953年,伊里亞回國在獨龍江定居。1956年,他代表獨龍族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國慶參觀團”,到北京觀光學習。返鄉路上,接到麗江地委通知,要他參加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同前來我國訪問的緬甸總理吳巴瑞、副總理蘇卓昆、吳黨印等貴賓,在德宏州的芒市舉行的中緬邊民聯歡大會暨中緬邊界問題座談會。在這次大會上,伊里亞根據中緬兩國邊民長期往來的歷史,實事求是地就中緬邊界北段,即屬獨龍江上游地段的有關歷史問題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發言為中緬為獨龍江區域劃定邊界的工作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為合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事實依據。
1958年,伊里亞被送到昆明學習,1962年返回貢山。“文革”期間,他不被獲準回獨龍江,被安排在查臘定居。直到1986年9月,他在瀘水縣上寨坪子教堂被按立為牧師,從而成為首位獨龍族牧師。此後,他先後擔任雲南省基督教協會副會長,怒江州政協副主席,貢山縣基督教愛國會主席,以及怒江州基督教協會會長。伊里亞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經常不顧年邁體衰,深入基層教會,在傳揚基督福音的同時,也幫助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
在貢山,由於教牧人員缺乏,受個別自封傳道人的影響,個別教會在信仰上出現偏差,甚至出現異端。1984年7月,在茨開區阿嘎臘村有15個信徒,因受到一個自封傳道人的蠱惑,砍掉尚未成熟的苞谷,宰殺了牲畜,只帶著少量的糧食,爬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頭上去祈求“升天”,有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也被他們背上了山。當地政府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偕同他們的家屬上山,力勸他們下山,但他們堅持不肯。若強迫他們下山,又恐怕鬧出人命。正當人們束手無策之時,伊里亞牧師從省里開會回來。聞知此事後,他心里非常焦急,於是他不顧旅途勞累,年老體弱,第二天就偕同有關人等,背上糧食和藥品上山看望,本著聖經真理勸慰他們。他懇切的言行感化了那些信徒,遂在親人的攙扶下返回家中,恢復正常的生活。
對貢山教會出現的非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及混亂現象,伊里亞總是以疏導的方式,團結各村教堂的教牧人員和信教群眾,使教會生活趨于正常化。他對教會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所做的努力和貢獻,為人所稱道。
伊里亞牧師另一值得稱道的事是,在他的影響與帶領下,其獨龍族同胞、民族頭人孔志清晚年歸信了基督,受洗成為基督徒。
孔志清是獨龍江孔當村人氏,其父孔目金是當地開明人士,曾在國民政府時期出任獨龍江鄉鄉長。他注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於1934年把孔志清送入茨開縣省立小學讀書,孔志清因此而成為第一個獨龍族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人。
1938年,孔志清以翻譯和向導的身份,隨同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俞德駿到獨龍江進行植物考察。1939年5月,經俞德駿保薦,孔志清得以到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大理分校深造,成為獨龍族第一個知識分子。
1950年10月,孔志清被推選為獨龍江區區長;1951年被保送到雲南民族學院學習。1952年,他赴京參加中央民委擴大會議,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當周恩來總理同他握手,並詢問他叫甚麼名字,從哪里來時,他回答說:“總理,我叫孔志清,是雲南最邊遠的獨龍江來的”。繼而又對周說:“過去漢族和其他民族都叫我們俅子、俅扒”。周問他:“那你們民族是怎樣自稱的?”他回答:“我們歷來都自稱是獨龍人”。周恩來聽了當場就表態說:“那你們就按自己的稱謂叫獨龍族好了,而不要用其他民族對你們的稱謂”。並當場指示西南局的領導王威周,該民族的族名就按他們自己的意愿叫獨龍族。其他民族從今後,一律不準使用帶有侮辱性的稱呼。從此,獨龍族的族名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孔志清於1954年當選為貢山縣副縣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一屆政協副主席,第一屆雲南省人大代表。1956年10月當選為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第一任縣長;1964年被選為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1977年被選為雲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1983年又當選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雲南省第六屆人大代表。自1986年起,他連任政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一、五、六、七屆委員會副主席,且先後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這樣一位政壇的風雲人物,在晚年時能夠歸信基督,完全是因伊里亞牧師帶領之故。
伊里亞牧師於1997年在其家鄉貢山病逝。
資料來源
- 胡保羅著,《怒江情——怒江大峽谷傈僳族的宣教史》,協傳培訓中心出版,2006年。119-123頁。
關於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