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哲於1914年出生在北平。還在小學時,父親就在家中教他讀《論語》,此後他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稍長,他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曾在梁啟超和胡適哲學著述的影響下,到哲學領域尋找答案。1931年,在九一八事變前三天,他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化學系,後進入該校化學研究所深造。當時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1936年張明哲考取公費留美,遠渡重洋,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碩士學位。1940年學成歸國後,到重慶桐油煉冶油廠擔任廠長,後曾在西南聯大短期執教。1946年,張明哲赴臺灣,出任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50年擔任高雄煉油廠廠長;1955年升任石油公司協理。
1960-1968年,張明哲在臺灣大學任教8年,後任科學教育館館長。1975年,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1982年調任接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主管全國科學發展的大計,兩年後退休。
張明哲年輕時,常和幾位同事、好友一起研究佛學,以思考人生問題,探索生命的意義。後來因在鉆研佛理的過程中,他發覺找不著出路,人的性情脾氣仍舊敗壞如常,無法改變。當時他這樣形容自己“做事有成果,做人十分失敗;對內像個小暴君,對外也很容易與人起沖突”。大約在38歲時,張明哲受到兩位熱心的基督徒同事的影響和帶領,開始接觸到基督教信仰,進而深入探討其教義。兩年後,張明哲受洗成為基督徒。從研究科學、哲學、佛學一直到信仰基督,這是一個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見證;神也是藉著這個過程在宗教比較、佈道及護教等方面裝備他,帶領他。
張明哲的原配太太一直身體不好,過世之後,張明哲轉任臺灣大學在化學工程系教書。張明哲的第一段婚姻充滿了考驗,但也磨練了他忍耐的個性。雖然人生的際遇不盡如人意,但可以讓他的生命更加成熟。1960年代,一位專門負責推動東南亞學生團契工作的美國宣教士艾得理牧師(Rev. David Howard Adeney),極力邀請張明哲加入校園團契以服事學生。所以在1960-1968年八年時間裏,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教會帶領大專青年學生團契。這八年是張明哲在傳記裏所提到的“最有價值的八年學生工作”。如今,活躍在各個福音工場上、教會裏的許多領袖人才,如饒孝楫、林治平、周神助、李秀全、蘇義雄、鄭國治、鄭家常、邱志健等人,當時都是還在大學裏讀書的青年,他們都曾受教於張明哲。張明哲嚴以律己,追求完美,殷勤做主工的人生態度給這些年輕人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許多人至今仍記得張明哲的諄諄教導,他強調對神的工作要認真、忠心:“你們都太年輕,不知道‘老我’多可怕,多詭詐,多麽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一點點偏差,一點點不合神的心意都不可以,屬靈的事是謬以毫厘,失之千里。” “不要有一點私心,不要想從世界上得什麽,你們要在神手中磨二十年,才能算可以為神做一點工作。” 他也特別注重青年教會領袖屬靈生命的培養,提醒他們“要注意生命、生活、工作的次序,沒有生命的更新,失去生活的見證,怎麽能為主作工?” “不是有總幹事的職分就有權柄,在神的國裏,有愛,自然有權柄。你不是需要權柄,你是需要愛。”
前臺大物理系教授甘桂翹女士回憶說,張明哲會從神學入門開始,帶領我們一起學習系統神學,包括神學的派別。他從不直述,多用啟發的方式,刺激我們思考,以增強判別力、分辨力,同時他帶領我們一卷卷查經,也教我們如何按正意分解神的道,分析經文,以及如何從神得知講道的題目。張明哲還教導我們,服事主的人應該把握自己全人恩賜最強的部分,盡力發揮,為主所用。實際上,他也是這麽訓練我們的,他幫助我們發掘恩賜,並帶領我們不斷操練,一個個鼓勵,一個個批評指教,讓我們不僅僅有一個在聖經上非常穩固的根基,也給了我們很多操練的機會。如此一來,帶出了一個個牧師、教師、傳福音者、帶職傳道者、宣教士和文字工作者。
1972年,張明哲與忻賢禮女士結為夫妻。婚後曾經患嚴重心臟病的他,身體日益健康,生活安定,蒙神祝福,年老時尚得二女一子。為人父後,他帶領同工們敬畏神、事奉神的標準仍然十分嚴謹,絲毫沒有改變,但是教導的方式卻有了非常大的改變。他變得更加慈祥溫柔,同工們深切感受到他是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屬靈長輩。
1975年,張明哲受任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一職。上任之前,他就十分清楚,在公立大學不能以校長身份拼命傳教,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做人、做事上謹慎、公正,為人師表。在任期間,他安排周會,言傳身教,給整個學校帶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 他也積極從事改革,盼望清華的理工人才也能受到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熏陶。在其主導之下,中國語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相繼成立。此外,他還著手美化清華的校園環境。張明哲謙虛的評價自己說,在清華任校長的六年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維持清華在臺復校的水準,稍有增加,並無突破性了不起的成就。
1984年,張明哲退休後,偕全家移民美國,定居在加州伯克萊市(Berkeley,California)。他退而不休,繼續寫作、著書和講學。他先在New College講授基督教與科學,後在GTU(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of Berkeley)教書。這個學校是由好幾個宗派聯合組成的神學院,他選擇在保守派的American Baptist Seminary of the West教授聖經科。有從中國大陸來的神學生在其班上選課,皆以為張明哲的課程甚為精彩得益。除此之外,因地利之便,張明哲常應邀到伯克萊加大的學生福音團契擔任日常聚會及夏令會的講員,和青年學生、研究生以及訪問學者分享耶穌基督,及基督教信仰的真諦。當時伯克萊校園有許多大陸來的學生和訪問學者,這些人畢業離開學校後,無論是留在美國工作,或是回到中國,勢必對海外華人和現代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張明哲內心對這些學生學者特別有負擔。因此從1987年初開始,張明哲夫婦開放他們在伯克萊的家,每兩個星期舉行一次聚會,聚會內容主要以專題討論為主,還包括見證和信仰分享等。此外,張氏夫婦還在他們家定期有potluck聚餐,並時有慶生聚會。藉著這些活動,引導許多人認識到信仰的真諦,進而接受耶穌為他們的救主。這樣的聚會一直持續到1996年。
張明哲著有多本有關信仰與護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世界名人宗教觀》、《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書中之書》、《基督教是什麽》、《神的矛盾》、 《基督教與科學》和《躍過山嵐急澗》等。
張明哲於1999年7月因病在美國伯克萊家中去世,享年85歲。他一生淡泊名利,經歷了二十世紀的世事變遷,民國以來的家國動蕩。他憂國憂民,愛國愛家,更是時時刻刻以神國的事為念。他這一生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對後輩基督徒的栽培與影響亦頗為深遠,相信他一生的付出在永恒裏必被紀念。
資料來源
張明哲著,《生之追尋》,校園書房出版社,1996年。
張明哲口述、陳佩璇執筆,《一個人的塑造——張明哲教授的生之追尋》。宇宙光全人關懷,2006年。
相關網絡資料。
關於作者
作者係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李亞丁教授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