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Mountains

1880 — 1964

張子宜

陜西省知名牧師、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陝西

張子宜,名典堯,字子宜,後以字行。清末時(1880年)生於西安府興平縣南韓村(今興平縣南位鄉南韓村)。1907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10月23日在興平響應武裝起義,張子宜被推舉為興平縣民團團長,驅逐清吏,宣告保境安民。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後,他投身於“反袁護國”鬥爭中。為了聯絡革命同志,進行革命活動,他與南南軒等集資在西安東大街創辦“精業有限股份公司”,作為秘密聯絡地點,並商議準備在西安舉事。1914年,由於密謀起義的人員名單被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陜西督軍陸建章偵知,張子宜和十多個同志被捕入獄。在西安陸軍監獄,遭敵人嚴刑拷打,他大義凜然,毫不畏懼。 張子宜出獄以後,看到當時因為參加反袁護國鬥爭,犧牲了許多革命志士,其中有不少烈士遺屬處於饑寒交迫的境地,便要求曾經是革命黨人的陜西督軍陳樹藩予以救濟。但多次請求,均遭拒絕。張子宜十分氣憤,遂放棄政治鬥爭,立志從事社會福利和救濟事業。

早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前後,張子宜在興平基督教堂結識了外國傳教士,該堂牧師頗有學識,並同情中國革命,宣傳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受其熏陶,張子宜接受信仰,成為基督徒。辛亥革命前後,由於反洋教運動日趨激烈,各地基督教會紛紛成立獨立於外國傳教差會之外的自立教會。1913年,張子宜與三原浸禮會的劉丹芝牧師、戶縣協同會王樹棠牧師、西安基督教青年會聶夢九董事長、西安基督教青年會張亞雄總幹事等人,和西安市幾十位信徒發起成立了“西安市中華基督教自立會”。該自立會會址設在新城西門外,所有教會的房地產,都由張子宜經手購置,並長期擔任自立會牧師聖職。

1922年,張子宜創辦了西安孤兒教養院,並任院長。孤兒院在籌建前後,得到不少知名人士的贊助,其中馮玉祥捐地100畝、汽車5輛,於右任、張季鸞、張靜江、李儀祉等,都給孤兒院捐贈了不少銀元。孤兒院占地190畝(西安120畝、翠華山70畝),蓋房近千間,設有一所小學、一所初中,初中附設職業班,有織布、油漆、皮革、裁縫、制鞋、地毯、木工等20個科,各科生產的產品質量都比較好。產品一部分外銷,一部分自用,地毯還遠銷歐美。院內辟有10畝大的一塊菜地,所產蔬菜足夠全院人員常年食用。他們還自己飼養豬、羊、雞、鵝、兔、蜂,另有三輛汽車對外運輸,一個樂隊對外演奏。這些多種經營收入,加上所收院內房屋的出租費,成了孤兒院經費的重要來源。1926年鎮嵩軍圍攻西安期間,城內糧食奇缺,居民多有餓死。張子宜全力奔走呼號,得楊虎城和國民軍總監吉希文救助,使孤兒院100多名師生幸免於難。張子宜還經常帶領孤兒院全體師生體參加主日禮拜。而在孤兒院內,每天都有晚禱,並設有布道所對外宣教。1927年,張子宜還當選為西安基督教青年會董事長。

張子宜經辦孤兒院長達30年,先後收養孤兒近萬名。這些孤兒以興平、岐山、扶風、武功、郿縣(今眉縣)的為多,也有其他縣份及河南、山西等省的,大多是破產農民子女。院內凡有能力學習的孤兒一律入院內小學學習,畢業後入院內初中學習。初中課程分文化課和職業訓練課兩種,時稱“工讀並進”。初中畢業後凡能考上師範的孤兒,院內還給以資助。于右任曾說,陜西有三位受社會稱贊的人,一是水利專家李儀祉,二是報人張季鸞,三是慈善事業者張子宜。

1949年全國解放,從1950年起,孤兒院院務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西安人民育幼院”,一切經費均由國家負擔,張子宜仍為院長。在五、六十年代,他曾連任政協西安市新城區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副主席。1964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84歲。

關於作者

陳鼎亮

陜西聖經學校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