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 2016

周聯華

Chow Lien-hwa

海內外華人基督教界名牧。先後擔任台灣懷恩堂牧師、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台灣凱歌堂專任牧師、中華基督教婦女祈禱會監督;著作、譯著等身。

周聯華牧師於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省慈谿縣,換算陽曆為1920 年4 月25 日。父親是周餘生(後改名漁笙)在上海經商。周聯華是三姨太沈桂寶的獨子,母親是江蘇洞庭東山人。

周聯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都在上海完成,他小學入讀當時上海最好的女校“中西女塾附屬小學暨幼稚園”(McTyeire School for Girls),該校教學一律使用英語。周聯華在此校唸到小學四年級就轉到了只收男同學的南洋模範中小學。但南模男同學的髒話連篇讓他很不適應,一年後即轉入了上海另一所名校南洋中學,在此兩年奠下了古文基礎,背了很多古書,對他日後從事本色神學的工作很有助益。初三轉學至光華大學附屬中學,直升高中後對戲劇有濃厚的興趣,在此周聯華受到愛國精神的啟迪,課外活動的學習培養他日後幹練的做事風格。

1938年進入滬江大學,乃接觸基督教信仰的契機,入學不久加入“八福團”團契,導師是前燕京大學任教哲學與宗教的徐寶謙(1892-1944)。徐師對周聯華的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周聯華初出茅廬不可一世的性格,並在家庭授課與團契活動中間,分享過去參與江西黎川鄉村建設的經驗,同時也介紹印度三雄甘地、泰戈爾、尼赫魯給周聯華。徐寶謙從未在信仰的事上給周聯華任何壓力,並向他介紹了唯愛主義,讓周聯華明白武力解決不了問題,用理論、言語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相互不能說服,只有基督的愛才是辦法。徐寶謙以身教、言教深深影響了周聯華,因此周牧師一生中絕不與人爭論,也不與人吵架,寧願退一步達到“和平”相處與共存,這是“唯愛主義”,也是基督的愛的真諦。自此之後,周聯華凡事都以“唯愛”來面對,不與人爭辯好鬥,凡事謙讓,縱有毀譽,也任人謗之。由於徐寶謙老師介紹三位印度哲人,周聯華心中萌生出國留學的念頭,於是他申請至青年會工作,一方面賺取出國留學的費用,一方面累積工作經驗。

1943年,周聯華先在成都受訓,負責大學裡的事工,幫忙西南聯大學生中心的各項事務,1944年夏天被分派到桂林的廣西大學工作,擔任校會組學生幹事。但此時桂林失守,周聯華被指派隨校搬遷至貴州的榕江,一路之艱難無法想像,但這段路程培養他學會了廣東話,也幫助了當地的小教會,一時間那裡做禮拜的人多了起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周聯華回到上海,還要修習一年的商算才獲大學學位證書,故此與美南浸信會的高樂民教士(Inabelle Coleman, 1898-1959)相逢,高教士邀他去當查經班、助道會的主席,但周內心卻不喜歡,並且想著出國求學,整個人陷入苦悶與煩惱之中。高教士要求周聯華禱告,要他在禱告中找答案,結果他最終在禱告中找到答案,並決定一生要做傳道人。周聯華回憶說:“有了這一次單獨與上帝談話的經驗,我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我從此真正知道我是耶穌的門徒,上帝的僕人。我要一生跟隨祂,無論貧窮、艱苦、患難,我都要跟隨祂。只要我確知祂要我做的,我可以不計較別人怎麼說。”1946年12月22日他接受了浸信會的浸禮,也決定一生奉獻給神成為傳道人。

1946年中華浸會神學院在上海復院,柯理培牧師(Charles L. Culpepper, Sr. 1895-1986)被推選為代理院長。高教士介紹了英文系畢業在滬大圖書館工作的阮郇瑤(1919-2009)給他,兩人在聖公會的上海國際禮拜堂舉行了婚禮,婚後育有三子求國(1951)、求義(1954)、求德(1957)。高教士還推薦這對新婚夫婦赴美接受神學院的裝備,但周牧師認為他們應該讀自己的中華浸會神學院,於是周聯華和周師母雙雙在1948年入讀中華浸會神學院,周師母同時在神學院的圖書館工作。但好景不常,國共爆發內戰,解放軍節節進逼,神學院在1949年2月決定送周聯華夫婦赴美深造。

周聯華夫婦去了美國肯塔基州的南方浸信會神學院(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神學學位,先在1951年完成神道學學士(B.D.)學位,緊接著在1954年獲取神學博士學位。當時美國有其他學校以優渥的待遇聘請周聯華教書,他對於是要教書或是做牧師感到猶豫不決時,教他講道法的老師韋思本(Jesse Burton Weatherspoon, 1886-1964)以提摩太後書一章11節勉勵他說使徒保羅當年做了三件事:他為了福音同時做傳道、使徒和教師,以“保羅能,你也能”來勸勉周牧師,並且台灣是一個新興的宣教工場,正需要人才,於是周牧師放棄美國教職的邀約,選擇到台灣。

1954年8月抵台灣,不久即受邀成為懷恩堂的牧師(1954-1990)、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1954-1985)、台南浸信會牧師(1954-1955)。當時與浸信會聯會關係良好的張群夫人馬育英女士得悉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新聘了周牧師,就邀請周牧師至婦女聯合祈禱會講道。隔了幾天又邀請他到凱歌堂講道,不久就與當時年齡已78歲的衛理公會陳維屏牧師(1876-1972)輪流負責凱歌堂主日崇拜的講道,並在1966年擔任凱歌堂的專任牧師和中華基督教婦女祈禱會監督。

由於周聯華為蔣家擔任專屬牧師,報章媒體屢用“宮廷牧師”來形容他,但他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稱謂,對他而言,一個蒙神呼召的傳道人,不論信徒身份、地位、學歷、行業、年齡、貧富等,都要努力傳講神的話,帶領人回到神的面前與神和好。

周聯華自1954年起任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這是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工作,藉著良好的神學教育,可以不斷地把工人送到教會的第一線。他在神學院任教,每一科都深受學生與信徒的歡迎,因有紮實的學問,在神學院任教希望把一切所知道的都告訴學生,盡可能地介紹各種神學觀點、學說,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基督信仰。但學生卻誤會周牧師所介紹的都是他的主張,說他是“新派”、“自由派”,周聯華對這樣的說法做出回應:“容忍別人的看法,尊重別人的主張,但是我不一定要同意他的意見。”周聯華具有普世教會的胸懷,主張和平與唯愛思想,學識廣博富有包容力,但這樣的理念卻得不到浸信會保守派的認同,1963年柯理培院長要退休之際,發佈了由周聯華接任院長的消息,可是由於一些人的反對,周聯華僅能短暫的“兼理院務”,旋由杭克安(Carl Hunker, 1916-2016)接下院長的棒子。周聯華没有為自己做任何辯解,上帝反而託付給他更重要的角色。1997年蔡瑞益牧師擔任浸神院長,周聯華就一直擔任神學院董事長直到逝世。面對事奉,或許“人”的問題是最大的阻礙,但周聯華學習耶穌基督“虛己”的精神,來面對加諸在他身上的批評。他說:“這些年來,我逐漸在調適,學著與人合作,在許多我參與的事情上,‘我’的成分越來越少,‘別人’的成分越來越多。為了事情的成功,我願犧牲我自己的觀念。但因此我被人批評為‘和稀泥’、‘沒有立場’。我們只有那麼少的基督徒,還能老是分黨分派,自立門戶嗎?”周牧師從不為自己辯駁,總是願意與人和和氣氣,為了成全台灣眾教會的發展。

1963年,周聯華與長老會的黃彰輝(台南神學院院長)、黃武東(長老會總幹事)與眾教派召開籌備臺灣基督教會合一運動,形成了“基督教會事工合作委員會”。1964年聯合印發《教會合一性:正告主內兄弟姊妹們》一書,邀眾教會一起歡慶長老教會在臺灣設教百週年,正式成立“基督教在臺宣教百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公推周聯華為主席。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台灣島內人心惶惶,“基督教會事工合作委員會”決定由周牧師、彌迪理牧師(Rev. Harry D. Beeby)及一位天主教神父擬定國是宣言要向國際發聲,但這篇草稿卻不被“基督教會事工合作委員會”接受,導致只有長老會拿去自行加了許多其他的內容,成了長老教會的國是宣言。

隨著台灣社會的解嚴與開放,周聯華更進一步思考教會在臺灣如何在社會中發揮光與鹽的角色,怎樣推動社會的和解以消弭對立,特別是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聯華希望為台灣做一件彌補當年缺憾的事,弭平二二八帶給台灣的傷痕,1990年12月8日他和翁修恭牧師共同主持“二二八平安禮拜”,這是他傳道生涯最有意義的事,他說:“假如我只能說一件事,那就是與翁修恭牧師一起主持‘二二八平安禮拜’!”

周聯華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基督教學者,著作等身,譯作與著作約有55本,幾乎全收錄於38冊的《周聯華博士全集》(2010)裡,內容適合不同程度的基督徒,就算是非基督徒讀起來也是興味盎然。周聯華長期在聖經公會擔任譯經的工作,是《現代中文譯本》舊約翻譯員及修訂版的主編,也是《和合本修訂版》主編。為了普世教會有一本共同使用的聖經,他95歲時完成了《四福音書共同譯本》(2015)。

周聯華過了九十高齡,仍擁有如年輕人般的精力與體力,從沒聽過他喊“退休”、“我累了”這些話,因為作為主的傳道是沒有“退”下的時候。周牧師一生為人和藹、平易近人,直到95歲還願意為學生上課傾囊相授,故此他相知滿天下、桃李滿天下。他正如當年從提摩太後書一章11節所領受的:“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作使徒、作教師”,周聯華以他的一生為這節經文做了最佳註腳。

周聯華於2016年8月6日息勞歸主。是日傍晚他於陽明山完成當天服事後開車下山,途經仰德大道心臟病發作而暈厥,經送往振興醫院後,因心臟衰竭搶救無效,蒙主恩召享高壽96歲。

據悉,周牧師在年高以後,生前曾對自己的後事,有過明確的交代。例如,簡單樸素即可,萬不可繁複鋪張;追思禮拜不懸掛照片,勿要予人個人崇拜之感;感謝至親好友參與,但謝絕任何餽贈,包括奠儀、花籃、花圈等;採用音樂會方式進行,以優美的歌聲、樂聲崇拜主,並追念逝者;除了簡單扼要的生平事蹟,毋須表彰逝者的豐功偉業,更要避免歌功頌德。

周聯華的入殮禮拜於2016年8月17日下午進行。這場入殮禮拜不對外公開,只有六七十位周聯華牧師的至親好友以及教會的弟兄姊妹參加,全場只有12個花籃,顯出周牧師低調個性。與會者可以在詩歌聲中,追念周牧師的生平,也瞻仰遺容,跟他做最後的道別。

周聯華牧師安息禮拜2016年8月19日上午在台北浸信會懷恩堂舉行,他一生中讓自己用最平凡的方式過傳道生活,連最後的追思禮拜也平凡到底,全場只有在懷恩堂大門口擺設一塊寫有“主僕周聯華牧師安息禮拜”及聖經提摩太後書四章7-8節的白板。這場安息禮拜的規劃,完全依照周聯華牧師生前的交代,以音樂為主,且沒有安排講員講道,盡量簡約遵循周牧師“喜歡服事別人,但不喜歡麻煩任何人的前提”進行安排,但在簡約中卻充滿溫馨、莊嚴以及滿滿的愛。禮拜中所唱的《安魂曲》是周聯華牧師生前就做好規劃的;詩班所唱的詩歌,也都是周牧師所喜愛的,周牧師的要求就是“程序愈簡單愈好”。追思禮拜沒有特別邀請貴賓、高官顯貴以及講員,但前來送行的人群卻擠滿懷恩堂內到外面的馬路。擔任主禮的是浸信會懷恩堂王師平牧師。會中,周聯華牧師的大兒子周求國及三子周求德讀經約翰福音十一章25-26節“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盼望藉由神的話語親自動工來安慰還活著的人不要失了盼望。七位生前故友懷念這位“事奉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至死忠心的主僕。與會近2000人齊唱《再相會歌》的詩歌聲中,與周聯華牧師“相約天上再相見”。

資料來源

本文系李亞丁根據周聯華牧師追思禮拜中的“故人略歷:永懷慈牧周聯華牧師”,以及記者梁敬彥的報導“周聯華牧師追思禮拜——不平凡的牧師,用最平凡的方式走完最後一步”編輯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