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 1970

朱寶惠

著名神學教育家和神學翻譯家。

朱寶惠,出生於1889年農曆10月12日山東省臨朐縣,後隨家遷居江蘇省宿遷縣。朱氏父親朱慶齋、母曾太夫人均系基督徒,而且是當時江浙一帶較早接觸基督教的人士。朱慶齋曾爲江蘇宿遷縣基督教堂長老。朱寶惠幼承家訓,信奉上帝,勤勉睿智,好學不倦。1906年畢業於徐州的培心書院。1912年以優異的成績成爲金陵神學院正科第一屆畢業生。1918-1925年期間在南京聖道書院攻讀神學三年。1919年在東南大學進修哲學。其國學功底深湛,又擅長小楷與行書。這期間還師從美國賽兆祥牧師(Rev. A. Sydenstrickor)和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教授(John Leighton Stuart)學習希臘文三年,這均爲其日後從事由希臘原文直譯《聖經·新約》的聖工偉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寶惠牧師自1913年起便開始了他的神學教育生涯。1913年-1917年任江蘇宿遷教會宣教士兼教會中學教師。1918年從教于金陵神學院任函授部主任,1925年做“新約希臘原文聖經”講師、教授,並兼任南京中華基督教會漢中堂義務主任牧師。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火烽起。朱牧師不得已而帶領全家,隨部分教友一起曆盡艱辛,先後輾轉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許多省份,一邊逃難一邊傳福音。途經湖南沅陵時,朱寶惠學生中有一參加 “長沙會戰”的國民黨將領孫明錦,曾兩次前來探望恩師,後爲國捐軀。朱牧師攜全家最後到達了成都華西神學院,與先期到達這裏的金陵神學院教工會合。那時金陵與華西這兩座神學院合併成爲了“中國華西協和神學院”。朱牧師繼續任教于該校,並負責函授工作,這樣渡過了艱難的抗戰時期。

1945年底,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南京。金陵神學院複院,朱氏繼續從教于金陵神學院,任函授部主任,並兼漢中堂義務牧師。1949年新中國成立,朱牧師是第一批參加“中華基督教三自革新教會”的成員之一,爲教會工作直至1956年退休。1970年2月22日卒于江蘇省南京市。

朱寶惠一生愛神愛人,忠心事主,傳揚福音。大江南北受他啓蒙教誨、蒙恩信主者不計其數。不僅如此,許多來自南非、東南亞、中亞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國外基督教人士,也經常來信、來人進行文化交流和信仰互證。朱牧師爲人正直,莊敬仁和,儒雅謙遜,和藹平易,凡與他工作和共處過的人,無不弦誦其品行。其膝下3子4女。長子朱青川,畢業于杭州國立藝術學院,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爲南京基督教會作畫。次子朱太平,早年就讀于金陵大學 (現南京大學),爲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亦是建國後第一代抗腫瘤新藥三尖杉酯堿和高三尖杉酯堿的發明人之一,著有《中國資源植物》一書;退休後曾任北京市海澱基督教堂長老。三子朱治平,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航太動物試驗研究;擅長國畫。其侄朱西寧先生爲臺灣著名作家,求學時得叔父的體恤與幫助。 朱西寧的夫人與3個女兒亦從事文學創作工作,在臺灣文壇被譽爲“小說家族”。

朱寶惠對中國基督教事業的主要貢獻在於:將希臘原文的《新約全書》直譯成中文。因爲他發現自1535年《新約》被譯成英文以來,已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本。當時中國所通用的譯本,通過至少兩種文字的翻譯,許多處譯文與希臘原意很有出入,出現了不少資訊丟失的現象,有的甚至與原意背道而馳。於是,朱氏立志依據希臘原文直譯《新約》,遂於1920年開始與金陵神學院同道、美國傳教士賽兆祥牧師合作,利用課餘時間投入重譯工作。1929年,他們合作的《新譯新約》第一次出版,就很受同道歡迎和贊許,一致認爲此書應爲教會之急需。而朱寶惠和賽兆祥均認爲由於時間倉促,1929年版的《新譯新約》中尚還存在不少疏漏,不能盡達原意、暢舒經旨,因此決定再譯。

不幸的是賽兆祥於1930年病逝,再譯的重擔不得不落在朱寶惠自己身上。他遂獨立支撐,堅持譯述,依據希臘文修正原譯。他經常白天講課傳福音,晚間通宵達旦地工作,不辭辛勞,六年如一日,終於在1936年全部完成了《串珠注解原文釋詞·重譯新約全書》,並在書中補入了“倡始人賽兆祥博士小史”,認爲自己是繼賽博士的宏願,本著衛斯理·約翰“工作與生命並久”的精神進行重新修訂的。這部《重譯新約全書》完稿後,得到賽兆祥之女、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女士(Pearl. S. Buck)的資助,於1936年6月由上海競新印書館印刷,經新譯《聖經》流通處正式發行。

朱寶惠的夫人,張俊卿女士亦爲基督徒。曾任南京彙文學校教師,精心全力協助朱牧師完成《聖經》的重譯工作。本書是完全根據希臘原文,用通俗淺顯的國語迻譯。每卷書前有小引、綱目,書後有注釋,每章有分段,提眉有串珠,以便於查經之用。書的串珠,重在串義而非串字,凡經文可以互相發明,或重要名詞,可以彼此參解者,則串引之,純屬於一種“以經解經”的方法,這也是本書的突出特點之一。書後附刊則有原文譯詞和圖表以供查閱。全書譯文暢達,詞義精顯,標點準確,誠爲聖經中文譯本之力作。由國民黨西北軍著名愛國將領,時任中央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將軍題寫 《新譯新約全書串珠注譯》 書名。該書問世以後,倍受同道讚譽,被稱爲“1936年聖經新約朱譯本”。當時金陵神學院院長李漢鐸博士在序中稱:該書不僅能增加人們讀經的興趣,而且對信徒來講,更可明白《聖經》的精義,增進靈性的生活,接收基督之救恩。總之,朱氏的這次《聖經》重譯無疑是對基督教中國化的一大貢獻。

只可惜該書出版不久,由於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南京先後淪陷,故該書發行與流傳被迫中斷,原書版本被毀。經多方探尋,現知臺灣國立圖書館內珍藏一本。通過美國聖經學會和英國康橋圖書館查尋,得知在美國聖經學會也保存了這一版本用漢語直譯的《聖經》。

據朱寶惠之子朱太平、朱治平先生講述:當時適逢1936年南京基督教漢中堂重建新堂,奠基時於基碑石處存埋有兩本剛剛出版的精裝《串珠注解·原文釋詞·重譯新約全書》。1999年,朱寶惠之孫朱明,得國際友人德國弗利克斯·克萊·弗蘭克教授幫助,從美國聖經學會影印到一本全套的朱寶惠所譯《串珠注解·原文釋詞·重譯新約全書》,並得到了全書的微縮膠片,現存北京家中。必要時,他願意捐獻出來,並期待該書能夠重印出版。

關於作者

朱太平

朱太平係朱寶惠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