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  — 1950

顏惠慶

W.W. Yen

中華民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歷任中國政府要職,一生為國家、民族奔走,貢獻甚大。

顏惠慶於1877年4月2日出生在上海虹口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裡。其父親顏永京是上海虹口區聖公會教區牧師,也是聖約翰大學的創辦者之一。顏惠慶早年就讀於聖約翰書院、英華書塾、同文書院。1885年,他與內地會的教友結伴去美國讀書。

1897年,顏惠慶高中畢業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學習。大學期間,他有機會擔任主日學學校的老師,這給他帶來很好的體驗。顏惠慶也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但因為他覺得基督教青年會對宗教活動不夠重視,於是他就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鄉間教會成立了兒童主日學學校。每個星期日,顏惠慶都會與一位同學騎自行車前往這個鄉間禮拜堂,教導一班兒童。

在大學的幾年當中,顏惠慶每個星期日都會徒步到鎮上的禮拜堂做禮拜。他還參加各個宗派的聚會,如聖公會、長老會、監理會、浸信會等宗派的聚會。他也會與同宿舍的一位天主教同學去往天主教堂做禮拜。

夏天的時候,顏惠慶也會與同學來到當地的小鎮消夏。他與大學的同學、當地聖公會的牧師的兒子在一起,參加所有鄉村裡的活動,比如跳舞、游泳、爬草堆、野餐、主日崇拜等。

1900 年,顏惠慶終於在維吉尼亞大學修滿了文學學士學位所要求的所有課程,得到了學士文憑。他是這個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從中國來的留學生,也是所有在這個學校留學的外國學生中第一個順利畢業,取得文憑的人。

1900年8月,顏惠慶離開了美國。當時他僅憑領事館秘書出具的一份介紹公函,就先前往加拿大,然後從加拿大乘船踏上回國的路程。當他抵達上海之時,正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他就與其大哥全家在上海同住。至此,顏惠慶的學習生涯結束,即將踏上自力更生的人生階段。

由於顏惠慶是幼年時期離開中國,去美國求學,在美期間都是用英文來學習的,等到回國之後,已經是成年的他對於身邊的許多事物都不熟悉,甚至連上海方言都講不清楚了。

回國後不久,顏惠慶到梵王渡面見聖約翰大學的校長。面談之後,他被聖約翰大學聘為負責大學和中學兩部的教員,月薪為一百銀元,這對於一個新任大學教員來說是很高的待遇。除教學外,顏惠慶經常參加很多課外的活動——到學生主辦的文學會演講,擔任當地辯論會、運動會的裁判員等。此外,顏惠慶還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國文。為此他請了專門的中文老師,參照當時影響力很大的新聞報紙《萬國公報》來學習中文。

1905年,上海的《南方報》增設英文版報紙,報道時事新聞。顏惠慶應該報刊聘請擔任英文編輯。

1906年,顏惠慶參加了清政府舉行的針對留學歐美畢業生的考試,獲得第二名的成績。此後他被政府安排到學部工作,同時仍然擔任大學的教師,並參與編撰中英詞典《英華標準雙解大辭典》。

由於顏惠慶具備英文能力,不久他應徵擔任伍軼庸先生出使美洲的使館二等參贊,負責處理一些英文案件。在美國期間,顏惠慶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系統進修了外交理論和國際法知識,並加入美國國際法學會。

1910年,顏惠慶回到國內之後,第三次來到北京,進入外務部工作,先後擔任外務部主事、參議。

辛亥革命之後,顏惠慶代表袁世凱造訪各國駐華公使,獲得各國的支持,因此取得了袁的信任和賞識,不久獲任外交部次長。

1912年,孫中山先生辭去參議院的職位,不久又發生了兵變,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新內閣組成時,顏惠慶被提拔為北洋政府唐紹儀內閣的外交部次長,後來又升任為總長和內務總長。

1913年,顏惠慶攜家人前往歐洲,出任駐德國、瑞典、丹麥三國公使。

1916年,正在德國任職的顏惠慶遭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親眼目睹了戰爭時期德國人民缺衣少食的慘況。

1919年,顏惠慶以顧問身份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巴黎和會。

1920年(民國9年)顏惠慶回國。同年8月至1922年,顏惠慶奉大總統徐世昌之命出任外交總長,任內基本採取親英美路線,重視對日本的交涉,尤其是有關山東問題的交涉。1921年5月,恢復和德國的邦交。同年12月18日,顏惠慶任代理國務總理;1922年6月12日顏惠慶正式出任國務總理。1923年,顏惠慶又擔任財政整理委員會委員長,北京外交使團領袖公使。

1924年,顏惠慶擔任農商總長。任內,他盡全力改進工作,為節省開支,他裁掉多餘的人員;改組商標局,盡力爭取外國對於中國商品的信任度;召集國內的工商界代表,一起討論國內的工商問題。

1927年,顏惠慶擔任南京國民政府駐美公使。

1928年之後,由於張作霖攻入北京,顏惠慶搬遷至天津。在天津,他被邀請參加幾家公司的董事會,包括大陸銀行董事長、天津自來水公司董事長。除此之外,顏惠慶也擔任南開大學的董事會主席。

顏惠慶於1932年至1936年出席了聯合國大會,代表中國在國聯大會上提交了日本侵略中國提案,促請國聯大會和行政院制裁日本。

1937年,日本開始侵華戰爭。當國家處於危難之時,顏惠慶四處奔走,領導萬國紅十字會,在上海主持難民和傷兵的救治工作。

1939年,顏惠慶以國民政府特使身份再度赴美擔任駐美公使,兩次拜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中國爭取到大量的美國援助。

1940年12月,顏惠慶從舊金山返國,居住於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香港,顏惠慶被軟禁。期間他拒絕了日方要其出任親日政府職務的要求,後被逮捕解往上海關押。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顏惠慶擔任了上海市參議員、聯合國遠東救濟與復興委員會主席,還當選為第一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1949年2月,顏惠慶受代總統李宗仁的派遣,前往西柏坡同中國共產黨和談。和談失敗後,顏惠慶返回上海。中共攻佔上海前,他留在上海,拒絕隨國民黨撤離。

1949年以後,顏惠慶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5月24日,顏惠慶因心臟病病逝於上海,享年74歳。

資料來源

  • 顏惠慶,《顏惠慶自傳》,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 卓新平,《中國基督宗教史詞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 陳旭麗,《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 李景田,《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1921-2011)》人物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
  • 陳雁,“顏惠慶:北洋外交的領軍”,《CNKI》,2007年。
  • 劉壽林,《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年。

關於作者

劉吉國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